俄专家发表诡异言论:若俄与北约开战,俄军要在中蒙边境增加兵力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61

众所周知,蒙古位于中俄之间,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中俄之间的缓冲国。中苏关系紧张之时,苏联曾在蒙古驻扎了一个集团军,曾对北京造成严重的威胁。中苏和解后,苏联逐渐从蒙古撤军。直到1992年,俄罗斯才将最后一支俄军调离了蒙古。从此以后,中蒙边境剑拔弩张的局面终于得到了缓解。

然而俄罗斯官媒塔斯社却抛出一个匪夷所思的言论:如果北约与俄罗斯开战,那么俄罗斯理应在蒙古加强军事力量。发出这个言论的俄罗斯专家名叫维克托·巴拉涅茨,俄罗斯知名军事评论员,曾任《红星报》,长期为塔斯社撰稿。

在文章中,巴拉涅茨指出:“北约不仅在欧洲方向对俄施压,还可能通过亚太盟友(如日本、韩国)威胁俄远东地区。他提到北约与日本的联合军演(例如2023年11月的‘敏锐之剑’演习)以及美国在韩国的军事存在,作为潜在的‘远东威胁’。”

怎么解决北约以及其亚洲盟友的威胁?巴拉涅茨开出药方,俄罗斯可以在蒙古边境增强军事存在,他还提到俄第36集团军(驻扎在赤塔,靠近蒙古边境)可以作为潜在执行力量。

看到这里,就着实令人费解了,如果北约以及其亚洲盟友威胁俄罗斯远东,请问在蒙古增兵又有何用?蒙古位于欧亚大陆腹地,距北约核心区域(东欧)约5000-6000公里,距日本和韩国约2000-3000公里,也根本不可能是北约以及日、韩的盟友,其兵力更是不值一提。俄军不在滨海的海参崴、勘察加半岛加强军事力量,反而在蒙古加强军事力量,这岂不是舍近求远?难道,俄罗斯是要针对中国?

俄防中国说:历史疑云与远东戒心的延续

无独有偶,英国《金融时报》在2024年2月27日披露了一批据称是俄罗斯军方2008年至2014年间起草的29份机密文件,涉及俄罗斯在与大国冲突中使用战术核武器的门槛和场景。其中特别提到一种假设情景:如果中国入侵俄罗斯(文中称为“北方联邦”),俄方可能使用战术核武器阻止中国军队的第二波进攻。这份文件的曝光,直接将俄罗斯对中国的潜在戒心摆上了台面,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俄在中蒙边境增兵的真实动机。

中俄关系的历史充满了曲折与冲突。19世纪中期,沙俄趁清政府衰弱,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,从中国手中割走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至今,中国官方地图仍保留这些地区的中文名称,就是为了时刻铭记那些耻辱的岁月。

20世纪中苏关系更为紧张,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成为双方军事对立的巅峰。当时,苏联在蒙古驻扎了数十万大军,配备坦克、装甲车和远程火炮,部署范围直逼中国北方,北京一度进入高度戒备状态。当时中苏进行关系正常化谈判,中国的首要要求就是苏联从蒙古撤军。

苏联解体后,中俄关系虽有所缓和,但俄罗斯对远东的掌控始终带着一丝不安。远东地区横跨西伯利亚东部和滨海边疆区,面积约621万平方公里,却只有不到1000万人口,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。经济上,这里依赖石油、天然气和木材出口,基础设施却极为落后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东北三省人口超过1亿,拥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密集的铁路网络,经济发展势头迅猛。人口和经济的巨大差距,让俄罗斯对中国的潜在扩张始终保持警惕。

俄军事评论员亚历山大·日林则更直白,他在2023年接受《消息报》采访时表示:“中国东北的工业和人口优势,是俄远东安全的长期隐患,我们必须保持军事威慑,以防不测。”

俄罗斯防备中国远东扩张的具体表现也不仅限于口头警告。近年来,俄在远东及中俄边境地区的军事活动显著增加。例如2023年8月,俄东部军区在布里亚特共和国(紧邻蒙古)举行大规模演习,出动T-90坦克、苏-35战机和“伊斯坎德尔-M”弹道导弹,演练“防御外来入侵和快速反击”。俄军事专家弗拉基米尔·叶夫谢耶夫(Vladimir Evseev)在《独立报》分析:“这些部署不仅是针对北约,也是对任何潜在邻国威胁的回应,尤其是中国。”

巴拉涅茨此次提出在中蒙边境增兵,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一系列戒备动作。蒙古与中国接壤的边境长达4700公里,若俄第36集团军在此部署重兵,配备远程导弹和防空系统,对中国内蒙古和东北的战略压力不言而喻。

俄鹰派专家叶夫谢耶夫曾说过:“蒙古作为缓冲区,若重新军事化,可能成为俄罗斯遏制中国远东“野心”的前沿阵地,甚至在必要时切断中国对西伯利亚的经济渗透。”在这种假设下,北约威胁或许只是表面理由,真正的战略目标可能是中国。

中俄联手说:增兵蒙古是为补给,而非敌对

然而,将俄在中蒙边境增兵完全解读为针对中国,未必全面。中俄关系自21世纪以来发生了深刻转变,从昔日的对峙走向今日的合作。2004年,中俄通过《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》彻底勘定边界,4700公里的边境线不再设防,成为两国和平共处的象征。

双边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2300亿美元,中国从俄进口大量石油和天然气,俄则依赖中国市场消化其能源出口。2024年5月,普京访华期间,两国签署涵盖能源、科技和军事领域的多项协议,宣称“中俄友谊无上限、无禁区”。在全球反霸权格局中,中俄是天然盟友,若北约与俄开战,中国绝无理由趁火打劫,那无异于自毁长城,削弱自身对抗西方的战略根基。

俄军在中蒙边境增兵的真实意图,并非敌对,而是为了靠近中国补给。俄远东的军事力量,尤其是海军,已衰落到令人担忧的地步。

苏联解体后,太平洋舰队失去冷战时期的辉煌,主力舰艇老化严重,维修资金匮乏,新舰建造几乎停滞。据俄国防部2023年数据,太平洋舰队仅有4艘主力水面舰艇(如“无畏级”驱逐舰)和约10艘“基洛级”潜艇可用,总吨位不足20万吨。而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40多艘现代化舰艇,包括4艘“金刚级”宙斯盾舰和2艘“出云级”轻型航母,总吨位超过50万吨。韩国驻有美军第七舰队,配备航母和F-35战机。若北约联合日本、韩国从海上封锁海参崴或袭击勘察加半岛,俄远东海军根本无力招架,防线可能在数日内崩溃。

陆军方面,俄远东的东部军区虽有第36集团军等部队,但总兵力不足10万,且装备老旧,缺乏现代化作战能力。俄军事预算近年来向欧洲方向倾斜,远东的军事投入严重不足。俄乌冲突爆发后,东部军区部分精锐被调往乌克兰,进一步削弱了远东的防御力量。在这种情况下,若将兵力全堆在海参崴或勘察加半岛,无异于孤注一掷,一旦失守,后方将无回旋余地。

反观蒙古边境,赤塔的第36集团军距中国东北仅数百公里,紧邻中国发达的铁路网和工业基地。中国东北三省拥有沈阳军区旧址的庞大军事设施,铁路年运力可达数亿吨,物资储备丰富。若北约与俄开战,俄军通过蒙古可迅速获取中国提供的燃料、粮食和弹药,化被动为主动。

俄军事学者帕维尔·费尔根豪尔(Pavel Felgenhauer)曾撰文分析:“俄远东的生存依赖后勤补给,中国是唯一能提供大规模支持的邻国。在蒙古部署预备队,既能牵制北约亚太盟友,又能借中国之力打持久战,这是战略上的明智选择。”俄曾在2023年与蒙古举行“色楞格-2023”联合军演,演练后勤协调,显示出这一布局的可能性。

英媒挑拨与俄内部分歧:怪论背后的复杂动机

《金融时报》披露的“绝密文件”将中国列为假想敌,确实加深了外界对俄意图的疑虑。然而,这份文件的真实性与动机值得深入探究。文件据称起草于2008-2014年,正值俄中关系从冷淡转向合作的过渡期,当时俄对中国的戒心尚未完全消散。但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,俄因西方制裁与中国迅速靠拢,双方战略互信显著提升。

英国作为西方舆论的“搅屎棍”,历来擅长挑拨离间。2024年2月报道一出,中国外交部迅速驳斥:“中俄关系是永恒友谊,英媒此举是无中生有,旨在破坏两国合作。”俄官方未承认文件真实性,普京也在2024年6月的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强调:“中俄合作是全球稳定的基石,中国是我们的战略后盾。”这些文件若真存在,也可能是冷战思维的遗留,未必反映当前政策。

俄罗斯内部对中蒙边境增兵的看法也存在分歧。鹰派专家如亚历山大·日林和弗拉基米尔·叶夫谢耶夫倾向于强化边境威慑。日林在2023年《消息报》文章中写道:“中国东北的军事和人口优势,是俄远东的长期隐患,中蒙边境必须保持足够兵力,以防中国趁俄与北约冲突时扩张。”

叶夫谢耶夫则在《独立报》指出:“俄应在中蒙边境部署机动部队和远程导弹,确保中国不敢轻举妄动。”这些言论反映了部分俄精英对中国崛起的深层忧虑,尤其是在远东资源归属上的敏感。

但更多务实派专家持不同看法。帕维尔·费尔根豪尔认为:“俄远东无法单独对抗北约亚太盟友,中国的支持不可或缺,中蒙边境增兵应是合作而非对抗的信号。”

俄科学院院士谢尔盖·卢贾宁也在2023年《全球事务》杂志中表示:“俄中经济互补性极强,中国不会威胁俄远东主权,军事部署应聚焦北约而非中国。”巴拉涅茨的言论,可能夹杂了鹰派的情绪,却被包装成“防北约”的说辞,既迎合国内强硬派,又避免直接挑衅中国,体现出俄内部战略思路的复杂性。

结语:俄怪论的战略迷雾与中俄博弈

巴拉涅茨的“中蒙边境增兵”言论,表面针对北约,实则逻辑牵强。蒙古距北约和日韩遥远,增兵于此难撼远东战局,反而与中国近在咫尺,难免引发防华猜想。历史上的领土纷争、《金融时报》的爆料以及俄鹰派专家的强硬声音,都为这一猜想提供了依据。然而,中俄当前的紧密合作和俄远东的现实困境,又指向另一可能:这是一招借蒙古地利、靠中国补给的务实布局,而非敌对姿态。

俄远东的战略焦虑由来已久,北约亚太盟友的潜在威胁让俄不得不未雨绸缪。中蒙边境增兵,既可能是对中国的隐性威慑,也可能是对盟友的依赖信号。俄内部鹰派与务实派的观点交锋,叠加英媒的挑拨,使得这一怪论充满迷雾。最终意图如何,取决于俄与北约的博弈,更取决于中俄关系的深度。这场诡异言论掀起的波澜,或许只是大国博弈中的一幕序曲,真正的答案尚待时间揭晓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